酒店

平台倒卖用户简历牟利?如发现被侵权可举报

  • 来源:工人日报
  • 时间:2023-08-21 14:16:01

近期,某网站因被曝倒卖毕业生简历相关话题,再度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资料图】

据报道,该网站通过旗下平台公司收集学生简历,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后者以此联系学生群体卖课转化客源,平台从中收取返佣,一年牟利超过200万元。对此,该平台方面表示已经建立专项调查小组,正在调查中。

涉嫌监守自盗,理应有所交代

公开信息显示,该网站涉嫌倒卖的相关毕业生简历均来自新华英才招聘平台。该平台由该集团旗下中华英才网联合新华网共同打造,自2022年上线以来已累积近200万份简历。

综合相关报道来看,集团方面将原本挂在网站的蓝领top企业职务信息虚设挂在新华英才网,以招徕大学生投递简历。另一方面,还打着“限时免费秋招训练营”等旗号吸引大学生参与,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接收投递简历。值得关注的是,新华英才网招聘系统后台数据的基本信息并未加码,集团方面可以直接调用,进而匹配合作机构需求加以筛选后(如学历、专业、年龄段等)进行打包出售。从售价看,单份简历报价在30元至2000元不等,平均报价为140元至250元/份。

有业内专家指出,招聘平台信息泄露通常有两大途径:一是网站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非法抓取平台内数据;二是招聘平台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员串通后导出信息打包出售。相比于前两种情形,如果被证明是企业自主决策出售简历进行牟利,这种行为可谓是知法犯法,性质显然更为恶劣。

今年7月20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校外培训退费名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预警提示,集团向有关培训机构“倒卖简历”事件无异于监守自盗、顶风作案。

个人隐私“画像”绝非儿戏

近年来,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和倒卖的事件并不少见。对于消费者而言,隐私信息泄露令人防不胜防,加之属性特殊,信息一经流出往往会被多次流转倒卖。

一份完整的求职简历,通常包含了用户的姓名、性别、住址、过往学习及工作履历,可以准确联系到本人的电话、电子邮箱信息,有些可能还包括实名认证的身份证号、健康状况、家庭收入等,因此成为“黑灰产”和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饽饽”。

用户基于对平台技术和安全保障能力的信任,录入了相关个人信息,上传登记照片、毕业证件等佐证材料,平台理应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加强防护,如今却用来打包出售牟利,此举消耗的不仅仅是平台的声誉,更是广大用户和全社会的信任感、安全感。因此,集团方面有必要也有义务尽快给平台注册用户和社会公众一个真实、准确、可信的答复。

消费维权网络舆情显示,该网站近年来投诉多发,可谓是顽疾缠身。有网友表示自己通过网站找工作多次被骗取中介费,投完简历之后不断有人电话推销贷款、推送骚扰信息;还有网友表示想要删除发布的简历并注销账户,却发现平台层层设限,且客服往往推诿搪塞,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监管仍待强化,平台须守底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主体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对于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作出明确规定,对于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等行为加以约束,并且严格要求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有网友表示,针对此次事件,集团方面的自查自纠当然很有必要,但是最好不要变成了平息舆情的表演,等热度降下来了,就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闷声发大财。

更重要的是,有关监管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尽早介入。如果查证属实,集团及相关经办人、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不止于此,对于企业或个人涉嫌倒卖简历的行为,还要重拳出击、依法追查到底,通过查办一批典型案件以儆效尤;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以点扩面强化协同共治,通过持续治理形成持续威慑,敦促企业守底线、知敬畏,不断夯实安全责任义务,以实际行动守护消费者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律师建议,如发现被侵权可举报

买卖双方均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

若集团方存在出售学生简历行为,那么买卖双方是否构成违法犯罪?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琦介绍,买卖毕业生简历涉及到潜在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如果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未经相关方合法授权,则涉及到个人隐私侵犯。买方和卖方都可能面临数据保护法律的相关追责,严重情况甚至会涉嫌刑事风险。如果在招聘广告中提供虚假信息,误导学生或违反广告宣传法规定,还可能面临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处罚。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律师表示,简历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如果非出于服务目的使用或者向第三方转让的,应当获取学生同意,否则就是违法泄露个人信息。“法律规定是违法泄露5000条信息构成犯罪,但如果是违法泄露通过服务取得的个人信息,2500条即构成犯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北京荣罡律师事务所卢娜律师进一步说明,对于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根据《刑法》上述法条,单位构成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进行处罚。如果存在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承担一定行政责任。另外,受害者可以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

可通过两种方式维权

在游云庭看来,被侵权的学生比较难举证,但如果在其他招聘平台上发现了自己并没有投递过的简历,可以此为线索,向网信办、工信部或者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常见的买卖房产、开设公司,甚至各种行政许可的注册,个人信息都有可能泄露,这还是比较难规避的问题。”

张琦建议,被侵权学生可通过两种方式维权。一是寻求法律援助,咨询律师,了解对方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根据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二是报案,若学生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或滥用,可以向相关执法机构报案,由执法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卢娜谈及,当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作为受害者,也可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损害赔偿。

在寻求工作机会的过程中,求职者们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张琦认为,要注意选择正规的招聘网站、人才平台或招聘会,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护政策。在投递简历时,可以选择把一些必要的信息提供给雇主,而不是将个人信息全部披露。此外,及时删除旧的求职材料,避免被滥用或泄露。

卢娜表示,求职者首先需提高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进行浏览、注册时,当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其次,在投递简历时应有的放矢,不盲目“海投”,“当你的简历随意投递时,可能会增加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她建议选择大平台、垂直类招聘网站或招聘APP。当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再需要招聘软件时,求职者最好及时关掉在线简历,“一般的招聘类软件都会有隐私保护的功能。”

常见的求职者被侵权现象还包括虚假招聘、招聘歧视等。就此,张琦建议求职者谨慎选择招聘信息,切勿相信虚假招聘,注意验证雇主的真实性和信誉度;仅在必要情况下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将敏感信息直接提供给不可信的第三方;加强求职技能,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减少依赖第三方中介的风险;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与自身权益,及时报案和维权。

卢娜补充道,如果招聘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违规收费等行为,求职者可以选择举报。另外,一些“高薪”“高福利”等诱惑性的招聘信息可能是从事犯罪活动,求职者千万别抱有不劳而获的小心思,一旦遇到,须及时报警。还有一类情形为侵犯应聘者知识产权,例如,招聘单位让应聘者提供作品或完成某项设计工作,借此盗用应聘者的智力成果,“建议第一时间报警,或者向法院起诉。”

平台应被严厉问责

毕业求职,投递简历是第一步。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高质量地展现自己的相关情况。这些“含金量”极高的信息,一旦泄露极易受到各种不必要的骚扰,如果被别有用心者获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招聘平台泄露简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两年前,央视3·15晚会曝光有招聘网站应聘者简历被恶意出售,一度引发舆论热议。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不良商家则出售获取简历的软件与账号到简历本身,一应俱全。

互联网时代,扮演中介角色的招聘网站,本是为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搭建一个平台。出现管理漏洞当然难辞其咎,如果“监守自盗”就更是罪不容恕。

面对汹汹舆情,新华英才虽迅速作出回应,但对于这种“自我彻查”,公众并不买账。媒体报道援引了前内部员工的说法,且提供了出售简历合同的内部审核截图,如果该情况属实,平台还有何脸面“自说自话”?

网络简历贩卖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贩卖简历成“生意”,甚至已经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对此,监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对于那些在公民信息安全防护中不尽责、不作为,甚至趁机牟利的平台和个人,必须运用法治的重锤严肃打击,有效震慑那些唯利是图者,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斩断黑色产业链

倒卖简历只是网络招聘黑灰产业链的“冰山一角”,行业内多个平台此前也出现过类似问题,个人信息泄露和违法买卖似成内部“潜规则”。随着就业环境变化,招聘企业核心业务缩小,便开始将目光瞄准个人数据,部分平台释放出早已停止招聘的岗位、诱导用户填写简历,同时私下倒卖用户信息,轻则给广大求职者添堵添乱,重则涉及违法犯罪。

对于此类问题,仅靠平台自查自纠远远不够,更要充分发挥“他律”作用。目前,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有法可依。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有法可依还不够,必须做到违法必究。在实践中,部分企业为牟取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监管机构“打游击战”,手段花样层出不穷。确保手握海量个人信息的企业平台履行保护义务,是监管难点也是重点。对此,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完善制度体系,督促招聘平台履责,让扮演中介角色的招聘网站回归信息流通本质,营造更加规范安全的求职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法律威慑作用,更大力度打击诱导填写简历、倒买倒卖等非法产业链条。

求职简历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贩卖简历决不能成生意。在招聘平台守土有责的基础上,加强内外联动,通过法律实行外部震慑,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综合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新京报、钱江晚报、经济日报)

----------------------------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696期

往期文章:

你注意到了吗?很多公司选择15号发工资,原因是……

年轻人可免房租入住养老院!但是要……

项目工地引入三台机器人,仅有一人能操作

共享电动车未配头盔,发生事故谁担责?

除了代购、代驾、代跑腿,还有代骂?警方:拘留!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